李庆阳:在A股市场,卫星的确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投资方向。但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我们跟卫星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首先,手机上的导航就非常依赖卫星。另外,汽车也搭载了很多可以进行卫星通信的功能,可以解决一些特定场景下的问题。
对于卫星的核心投资逻辑来说,其一就是资源的稀缺性。目前,主要关注低轨卫星,低轨卫星资源遵循先登先占的原则。我国发射了几百颗卫星,作为比较,美国是先行者,已经发射数千颗,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SpaceX的Starlink。之前俄乌冲突实际上也凸显了卫星的战略价值,这种国防安全性就倒逼我们进行加速。最后一点,就是时间窗口。在规划申请之后,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发射,否则申请就会作废。
第二个核心因素是成本下降驱动规模化的商用。可以看到,可复用的火箭技术有很大的突破,可以导致火箭的发射成本有较大的腰斩。如SpaceX最近在持续、频繁地发射,后续发射成本实际上比首次发射有较大下降;另外,卫星制造也在向规模化转变,单颗卫星的制造成本有比较显著的下降;在核心部件方面,我国也实现了国产化,包括相控阵、激光通信、FPGA编程等等都实现自主可控,就降低了产业链的风险。
还有一点,应用场景上面呈现多元化的爆发。在消费级市场方面,手机直连卫星技术的突破,车载卫星通信也越来越普及,以及远程医疗、智能交通、农业信息化等新兴场景也持续落地,这些都需要依托卫星;另外,低空经济也在蓬勃发展,以及无人机物流,还有城市安防等等,这些都在逐渐成熟。
回到中证卫星产业指数,它主要集中在高壁垒技术,还有商业化场景方面的企业。重点技术方向包括卫星互联网星座的组网,高精度导航,施工数据,空地融合通信,另外就是核心应用场景,包括军工、应急通信、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数据服务,以及AI融合等等。
总结来说,卫星产业正处于国家工程转向商业基建的变化过程中。中证卫星产业指数的布局,本质上就是押注中国从试验星到全球网的签约。未来,随着国网星座,还有千房星座的密集组网,6G标准的落地以及民营航天生态逐步成熟,卫星产业有希望成为继新能源、半导体之后,又一战略性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