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冀州区民政局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作为重点民生工程,以“精康融合行动”为抓手,积极探索创新,精心服务实践,努力擦亮“精康”服务品牌,帮助患者家庭减轻负担、改善生活品质,让特殊困难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2024年,冀州区被民政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
顶层设计强根基,三级网络全覆盖。精神障碍康复,关乎个体福祉,牵系家庭幸福。冀州区强化顶层设计,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区民政局牵头,出台实施方案,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在体系建设上,依托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冀州区精神病医院两家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撑,构建起覆盖全区的“区—乡—村(社区)”三级康复网络,并以周村镇、冀州镇康复站为枢纽,码头李镇、小寨乡、官道李镇等5个站点协同发力,服务触角延伸至382个行政村和8个社区。目前,全区登记在册患者1747人,已为其中1034名康复对象建立了动态档案,实现全流程管理,核心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tongchengwang.info/file/upload/202508/18/104907941.jpg" />
精准服务暖民心,模式创新显温度。聚焦“精准康复、社会融入”的核心目标,区民政局推动服务直达基层。一方面,通过线上宣传、发放手册、组织大型活动覆盖群众7000余人次,营造理解包容的社区氛围。另一方面,深入开展“敲门行动”,精准摸排患者家庭,建立“一户一档”动态档案,全面掌握需求。在服务模式上,创新打造了“1+1+7+N”协同体系:1家医院牵头培训,1个康复服务资源中心负责日常管理,7个功能互补的康复服务站(含站点、集中照护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协同运作,共同提供心理疏导、健康查体、技能培训、文娱活动等N种多样化服务,构建起涵盖“专业医院诊疗、社区驿站康复、阳光家园互助、五福家庭支持、友爱社会包容”的“五位一体”服务生态。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基层服务人员148人(含乡医志愿者和站点工作人员),培训内容涵盖核心康复多种技能,并通过考核确保服务质量。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tongchengwang.info/file/upload/202508/18/104908191.jpg" />
多元探索开新路,助力回归见实效。区民政局始终坚持“多学科融合、全周期支持”的理念,不断探索服务多元化。在部分乡村试点建立乡医志愿者服务站,以“黄金救援15分钟”为核心目标,全力打造“乡医驻村、应急到户”防护网:以自然村为单位设站,确保农户步行15分钟内可达医疗点;开通24小时热线和三级视频会诊;开通“乡医直报通道”并预留应急床位,形成“早预警、快处置、稳转诊”的闭环机制。精准服务成效显著:完成1034名在册患者首轮评估;入户随访、康复训练5006人次,覆盖720户家庭;举办社区康复活动、健康讲堂各241场,覆盖299个村(社区);服务延伸至非在册特殊群体5人,其中2人成功重返岗位。此外,该局还深耕个案服务,已为23名患者量身定制康复方案,提供情感支持、就业链接等个性化帮扶。冀州镇的李羽(化名),正是通过精康服务站与就业机构搭建的转介桥梁,成功到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从事包装工作,实现了回归社会的愿望。
“我们不仅要帮助患者恢复机能,更要使其在社区中找到自我价值;精神障碍康复不仅仅是医疗问题,更需要全社会的携手参与。”冀州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区民政局将持续发挥牵头作用,联合政法委、卫健、残联、人社等相关部门,共同深化“预防—干预—融入”的全链条服务,不断探索新路径,让更多特殊困难群体在温暖的“民政温度”中重燃生活希望,向着“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促进其融入社会”的目标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