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足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始终在一个令人困惑的循环中打转,陷入了“专业人干专业事”与“外行指导内行”的尴尬境地。最近,比利时技术总监范普维尔德可能再次回归的传闻,再次暴露了中国足球的顽疾。早在2019年,他以打造比利时黄金一代的卓越履历来到中国,然而在当时的足协主席陈戌源的管理下,他的才能并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变成了一个无所作为的“人形立牌”,而他关于青训体系的改革方案则悄然封存于抽屉之中,蒙尘发霉。反观他转投摩洛哥后,仅用18个月的时间便将球队带入了世界杯四强,形成了强烈而又令人怀疑的对比。这一切背后,显露出中国足球的致命问题:即使再优秀的技术总监,若遭遇体制性的桎梏,也是无能为力,最终沦为形象代言人,而非实质推动者。
足协新任领导班子此次的引才动作,实际上与当年日本足球改革的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1998年,日本足协身处巨大的压力之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法国人特鲁西埃作为全权主导的教练,尽管当时J联赛各大俱乐部对此持反对意见,但他们仍坚持推行青训的标准化体系。而日本足协的重要转折点在于,他们将技术委员会的地位提升为独立的决策机构,直接赋予该部门与主席平级的财政权和人事权进行决策。反观中国,自从2009年设立技术总监这一岗位以来,从克劳琛到范普维尔德,技术总监的权限始终停留在“顾问”层级,甚至连国字号队伍的训练计划都需经过层层审核和批准。这次,足协声称要将权力下放给外籍总监,表面上看似“负责制”,但真要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利益藩篱,这个过程的复杂程度绝对超过了引入十个外援的难度。
卡塔尔足球的快速崛起或许能为中国足球提供一种可借鉴的参考。他们在阿斯拜尔基地的重金投入确实是不容忽视的,但更重要的是,技术总监桑切斯拥有从U12到国家队全链条的全面人事决策权。这种集中化的管理机制正好击中了中国足球的软肋——地方足协与俱乐部青训各行其是,甚至国家队集训名单都需要在平衡各方利益中而苦苦挣扎。如果范普维尔德真的希望借鉴摩洛哥的成功经验,仅仅获得教练任命权是远远不够的,U系列球队的选拔标准以及联赛的技术指标等核心领域的话语权,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球迷群体中,有人翻出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中的“去行政化”这一政策,八年过去,这份文件目前最大的作用似乎成为了笑谈。在此次足协的引才行动中,或许不如说是在给自己照了一面“妖镜”。若真有意让专业人才大展拳脚,首先需要将技术部门的年度预算从目前不足总支出3%的水平提升至合理的比例,并且将那些把持足球话语权数十年的“足球名宿”逐步剔出决策圈。相比于开发布会空喊口号,这种切实的措施或许更加有效。日本足球经历了十五年的坚持,才从引入外援到闯入世界杯十六强,而我们这边,目前只是在第八年,若要进行转变还不算晚,唯恐其中一些人的行政算盘,还比战术板上的布局要来的响亮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