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客家儿童音乐剧,华师原创!

   2025-08-05 kongyu1120
核心提示:由华师团队创作主演的大陆首部原创客家儿童音乐剧《阿民与大黄》用童声连接台湾同胞血脉让客家文化传播到更远处《阿民与大黄》(

由华师团队创作主演的

大陆首部原创客家儿童音乐剧

《阿民与大黄》

用童声连接台湾同胞血脉

让客家文化传播到更远处


《阿民与大黄》(片段节选)


近日,由华师“向客之音”突击队创作的中国大陆首部原创客家儿童音乐剧《阿民与大黄》,接连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内选拔赛金奖和广东团省委“文创+”一等奖。该项目借鉴台湾省客家儿童音乐剧表演理论,以“音乐+科技+文旅”创新模式推动客家文化传承,联合国内25所学校,在多地开展线上线下展演,年覆盖观众超50万人次。他们通过客家儿童剧载体活化非遗文化基因,搭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的创新桥梁,为客家地区的文化及美育振兴注入新活力


关注留守儿童

立志为他们发声

“向客之音”坚守初心

使用客家方言

歌唱留守儿童的心灵诉求


  关注现实议题,提供情感价值  


图片


“落水天,落水天,落水落到捱身边。当熟悉的客家童谣《落水天》在音乐厅响起,这个关于客家乡村留守儿童的故事,轻轻叩动观众的心灵。十年前那场因水精灵失误引发的山洪,带走了阿民的父母,也使得水精灵被贬为家犬大黄,用十年光阴守护这个破碎的家。历经辗转与挫折,弟弟阿民终于从青涩懵懂的孩童成长为不惧洪流拯救哥哥的少年;哥哥阿诚也脱下冰冷的面具,学会了爱与表达。


竹笠盛过雨水,艾粄包着思念,檐下的雨声化作剧中跳动的音符,大陆首部客家儿童音乐剧《阿民和大黄》中两个客家儿童的成长令人动容。而这部作品,正是出自华师音乐学院“向客之音”项目团队之手。


图片


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2023级研究生曾丽敏是该项目的负责人,对她来说,创作这部作品的初心是在一次次的实践调研中渐渐明晰的。作为来自海陆丰的客家人,她在客家艺术文化的熏陶下成长。本科毕业于华师的她,顺利保研到本校继续深造,跟随研究客家文化方向的音乐学院教师郭小刚学习,一有时间,他们便会走访调研闽粤赣多个客家地区。过程中,曾丽敏发现,台湾地区有多种客家儿童剧,但大陆却缺乏相关表演,于是萌发了创作“首部大陆原创客家儿童剧”的想法。


但真正的创作契机来自一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20248月,创作团队前往汕尾市陆河县实验学校支教。教学之余,他们看见热闹的校园总有一些落寞的身影,孩子们思念父母的眼神打动了他们。看着久居深山中的客家小孩,身旁能陪伴他们的只有大黄狗,团队决定以这些留守儿童为主角,创作一部讲述他们心声与成长的儿童音乐剧。


图片


但创作过程并不一帆风顺。首先在剧本的构思上,考虑到受众是儿童,创作团队最初的设想是以水精灵等魔幻精灵为主要角色,但初剧本缺少精神内核,修改了五次都不甚满意。后来随着“三下乡”实践活动的进行,编曲者、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2021级本科生陈皓意识到,生活在深山中的客家人们脚踏实地,辛勤劳作。着眼于现实生活,于是他连夜与团队展开讨论,将整个故事的视角重新拉回现实的人物当中,以阿民与大黄狗为主角,聚焦于“人”的故事,而精灵则变成代表童真的辅助角色。至此,这个代表着爱、责任与担当的故事正式出炉。


图片


为了剧目的精益求精,创作团队在角色安排上也是费尽心思,让原是留守儿童、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2022级研究生邱相龙担任主演。为了磨合剧本,团队成员们经常排练到深夜,反复打磨、修改,只为了最后更完美的呈现。回首这段充满艰辛的过程,曾丽敏表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团队从初步发展到现在,面对的困难不计其数:资金短缺,就用自己的奖学金补上;专业性不足,就虚心请教前辈。“对大家而言,这是个从01的过程。尽管充满了各种挑战,但如今我们能站在大众视野之下,便是对我们付出的莫大肯定。”


创优儿童文化产品

寓教于“乐”

华师“向客之音

致力于实现客家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保持创作初心,打造优质作品  


图片

“向客之音”团队与汕尾市教育局副局长张逸琴、

陆河县教育局副局长雷聪聪在高砂学校孔子像前合影


“传统文化的温度是无限的,剧中《落水天》这首客家孩童耳熟能详的曲子,不仅是怀旧的符号,更是剧中与现实之间情感交替的桥梁。”《阿民与大黄》的主演邱相龙如是说道。而“客家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早已成为“向客之音”项目所有成员深藏心中的信念。


在郭小刚的指导和带领下,团队长期深耕客家山歌研究,时常跋山涉水,实地研究收集相关资料。一次次的探访和持续的研究使他们认识到,客家山歌自身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创新潜力,于是团队全心投入到焕发客家文化新生的工作之中。创制儿童剧时,团队发扬专业特长,将古老的客家山歌艺术融入了现代戏剧语汇,实现传统文化的再发展。


图片

“向客之音”团队与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雨声先生在第八届

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学校音乐教育论坛现场交流合影


邱相龙认为,该作品将戏剧叙事、音乐情感和肢体表达三重艺术语言交织在一起,始终保持“叙述的戏剧性”与“音乐的抒情性”之间的完美融合,这正是剧目的创新点,也是它能够吸引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原因。


见证着学生们一步步走来,郭小刚也不禁感慨。学生们构思的项目系统融合了人文关怀、非遗传承、美育实践与民族认同构建,“通过一部儿童剧,实现疗愈心灵、传承文化、滋养审美、凝聚共识的多重社会效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连接海峡两岸

以优质的作品

打动海外客家华侨

团队成员师生未来也将齐心协力

不忘初心 不惧困难

向大众展现客家文化独特风采


  传承客家文化,展现客家之美  


图片


“因为郭小刚老师的课题与台湾省有关,所以我们的项目承载着促进海峡两岸同胞心灵契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愿景。”为了获得更专业的指导,加之台湾的客家儿童音乐剧方面已经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项目团队以“乐”会友,与台湾同胞进行了多次友好交流与沟通,并举办了第八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学校音乐教育论坛,为各地的客家同胞提供了交流平台。


“我们还有最后的终极目标,计划要去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有华人就有客家人,有客家人,我们就可以推行这样的剧,唤起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团队成员坚定而自信地说道。客家人分布较为分散,团队希望能依托全球客家人深厚的文化认同基础,将此类剧目推广至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唤醒共同的民族记忆与文化根脉,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


图片

“向客之音”团队在广东省青年大学生

“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文创+”竞赛荣获一等奖


一路走来,团队成果的收获也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前期,创业学院给予“向客之音”项目打磨、链接校企资源及赛事的机会,后依托于学校和音乐学院的资源,团队得以进行跨海峡、跨国际的交流。在学院的支持下,团队还联合到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侨联、海外客属联谊会,并获得当地客家公会、商会的支持,实现项目落地发展。


图片
图片


前路漫漫,哪怕还有更多的困难在前方等待着他们,“向客之音”团队也依旧坚定前行。他们立志成为“客家音乐的基因唤醒者,中华文化的代言人”。2020年至今,团队联合了国内25所学校,在汕尾、广州、梅州、深圳、清远等地开展线上线下展演。最近,他们再次深入汕尾市陆河县高砂村下乡实践,联合陆河县文旅开展专场音乐会,继续发扬客家优秀文化。接下来,他们还将赴肇庆市封开县举办儿童剧专场演出,并应邀前往马来西亚参加文化营,扎根海内外,推动项目深层发展。


乐传千里,歌唱同心。华师学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脚步将从大陆跨过海峡,走向世界,永不停歇。那一句句映照童心的唱词,将万千客家留守儿童的心声带向世界各处,唤起每一位同胞内心最深处的柔软。“我们做好了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未来,“向客之音”项目成员将用他们坚定的初心,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故事。


这个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还在延续

他们将继续用音乐架起文化桥梁
用舞台帮助孩子们成长
让客家文化为社会带去温暖和爱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华南师范大学文创商店




采写梁潇予 欧亚菲 樊娇娇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复审林海岸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