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童庆禧:用遥感技术擦亮中国 “千里眼”,守望家国大地

   2025-08-01 kongyu930
核心提示:回国后,童庆禧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遥感技术更是处于空白状态。童庆禧坚信,

回国后,童庆禧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遥感技术更是处于空白状态。童庆禧坚信,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前沿的空间信息技术,将对国家在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1966年和1968年,童庆禧先后两次入选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队。在海拔相当于海平面1/3的高山上,他不仅要克服严重的缺氧问题,还要面对孤独的挑战。夜间除了定时观测,他总是和衣钻进帐篷和睡袋。


珠峰地区五六千米的高海拔地带,气压极低,水的沸点仅70多度,普通食物难以煮熟,只能依靠压缩大米和压力锅熬粥。童庆禧巧妙地想出一个办法,用钢精锅盖烙饼,将调好的面糊直接接触高温锅盖炙烤。正是凭借这一自创“美食”,他独自坚持了一个多星期的连续观测,获取了表征珠峰高山地区太阳辐射和大气特性的宝贵科学数据。“既然来了,我们就要不畏艰苦,想办法拿到数据。”这是童庆禧的自我激励,也是全体科考队员的共同心声。“帐篷外零下20多度,呼出的水汽在帐篷顶凝结成厚厚的冰霜,早上抖落帐篷时,冰碴儿常掉进脖子里。”童庆禧回忆道,“有时直接将帐篷铺在冰面上,垫块狗皮褥子加上睡袋。帐篷及所有吃穿用品、科考仪器都得由队员自己背负,一个背包往往重达近50公斤。”


图片

童庆禧背着行囊攀登珠峰

来源: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为了观测不同海拔高度上的太阳辐射和冰川小气候,童庆禧就在6500米高的营地设立了临时的辐射和气象观测点,进行昼夜观测,独自值守了一个星期。


图片

童庆禧在6300米高山测量太阳的光谱辐射

来源: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童庆禧用半年的时间研制出了一整套远距离观测仪器,一则用来测量太阳光不同波段的辐射,二则用来观测高原气象。


图片

童庆禧正在调试自行研制的遥测仪器进行冰川小气候观测

来源: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毅力,要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谈何容易。童庆禧与其他科考队员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珠峰科考任务,获取了大量珍贵的气象数据和地质信息,为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科学资料。地球之巅的“壮举”,不仅为童庆禧的人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中国的高原科考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发射了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1(后改名为Landsat),这一事件引起了童庆禧的高度关注。他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必须加快发展自己的遥感技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1975年,他作为中国科学院资源卫星调研组代表向钱学森汇报,明确提出为研制和发射资源卫星需加强遥感技术发展的重要结论。这一建议得到了钱学森等专家的高度重视,也为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时的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缺乏先进的仪器设备,科研经费不足,甚至连基本的研究资料也十分匮乏。然而,童庆禧带领着一支年轻的科研团队,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翻越了科研险峰上的重重绝壁。


为解决遥感数据获取的难题,童庆禧提出了发展航空遥感的设想。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系统得以筹建。作为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对两架高空遥感飞机进行了精心改装和完善,集成了中国科学院自行研制的14台(套)仪器,使我国的航空遥感从单一的航空摄影探测和应用技术,提升到一个以实用化和综合集成为特点,具备全天候、全天时探测以及强大应急反应能力的新阶段。


这一开创性成果在三北防护林建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土地资源调查等国家重大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通过航空遥感技术,科研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大量地理信息,为国家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不仅推动了中国遥感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也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