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落实“333战略”,进一步彰显中国人寿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之路,讲好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耐心资本”投资服务民生保障的好故事,同时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有关要求,通过基层调研采访推动宣传更接地气、更有深度、更入人心,6月18日至20日,中国人寿在青海举办“一个国寿 一生守护——保险投资服务民生保障”新闻发布和媒体调研采访活动。
本次活动是2025年“一个国寿 一生守护”系列调研采访活动第三站,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新闻周刊、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工人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等26家中央主流媒体参加,并赴中国人寿90亿元领投的青海黄河水电公司进行实地调研采访,深入该公司建设运营的共和光伏产业园、贡玛储能电站、龙羊峡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了解项目惠及生态环境、民生发展的具体情况,不仅让媒体记者对“大投资”撬动“大民生”有了更直观感受,还更生动展现了系统上下践行“一个国寿 一生守护”经营理念的积极作为和良好实践,持续与中央主流媒体同题共答讲好中国故事,形成一大批深度采访报道。截至2025年7月20日20时,相关内容累计传播1190篇次,可见阅读量755万次。
青海大地上,有“万里黄河第一坝”之称的龙羊峡水电站昂首挺立,守护黄河安澜。
“作为根治黄河水患和开发黄河水利的枢纽工程,龙羊峡水电站年平均发电量60亿千瓦时,对洪水的削峰率超过40%,能够大幅减轻下游防洪压力。”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龙羊峡水库的调节,下游地区灌溉保证率由56%提高到80%,为黄河流域9省(区)的粮食供给提供保障。
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需求量大、回报周期长,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信贷、社会资本等是这类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中,保险资金发挥着重要作用。
“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来源稳、久期长等优势,是天然的耐心资本。”中国人寿集团旗下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赵峻说,这种优势能够有效匹配电力清洁能源产业投资资金密集性、收益稳定性以及投入产出长期性的特点需求,为龙羊峡水电站等民生工程源源不断地输入发展动能。
据介绍,2017年,中国人寿出资80亿元投资“电投黄河(嘉兴)能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债转股基金,用于向青海黄河公司增资,2019年再次以90亿元股权投资领投青海黄河公司项目。
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
2019年12月,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暨引进战略投资者项目正式落槌,中国人寿资产公司受托实施90亿元股权投资项目。中国人寿资产公司秉持长期投资理念,用绿色金融为黄河上游水电滚动开发、西电东送、西部大开发等重大使命保驾护航。
2024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培育真正的耐心资本,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近年来,金融监管机构陆续发布系列监管政策,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公募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取消财务性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取消投资单只创业投资基金募资规模的限制,支持保险公司发挥价值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助力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2023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通过募集保险资金试点发起设立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股市并长期持有,规模为500亿元。
今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深化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支持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私募证券基金,投资股市并长期持有。
4月29日,新华保险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与中国人寿拟各出资100亿元,合计200亿元规模,认购由国丰兴华(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的私募基金份额,基金名称为国丰兴华鸿鹄志远二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6月12日,新华保险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拟出资不超过150亿元(含)认购由国丰兴华发起设立并管理的私募基金份额,基金名称为国丰兴华鸿鹄志远三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1号。成立规模为225亿元,新华保险及中国人寿拟以货币资金方式各出资112.5亿元认购私募基金份额。
安全、高效、稳定、绿色的电力供应,是保障经济社会高效运行、助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而这自然离不开新能源、传统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
《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指出,十年来,我国能源领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约39万亿元,一系列能源领域重大工程建成投产,新能源、水电、核电、输变电、新型储能等领域技术创新加快,推动清洁能源产业成长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支柱。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对金融需求迫切。“保险资金开展另类投资,基础设施是重点投资领域。”赵晖告诉记者。
“保险资金体量大、期限长,要求收益的稳定性。因此,能源类,尤其是新能源类的投资项目,特别符合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的要求。”赵晖说。
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强,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保障中承担了“主力军”作用。“中国人寿积极发挥保险资金优势和‘头雁’引领作用,利用集团全牌照优势,通过推出普惠金融主题资管产品,或是投资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等方式,为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持续贡献金融力量。”中国人寿资产公司副总裁赵峻说,“保险资金来自千家万户的保费,取之于民自当用之于民。”
截至2024年底,中国人寿全集团保险资金直接服务实体经济存量投资规模约5万亿元。其中,中国人寿资产公司投资支持社会民生领域建设规模超2400亿元,并建立了覆盖“投前筛选—投中决策—投后管理”的全流程机制,以确保保险资金精准流向民生领域,力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青海海南州共和县,当清晨的阳光洒在蓝灰色的光伏板上,总有羊群穿梭其间,昔日荒漠演变为“绿电+生态+民生”的协同样本;在云南,200亿元保险资金支持的滇中引水工程,让1500万群众直接受益;在北京,7800万元投资保障房REITs解决市民住房困难……一幅幅服务民生的幸福图景,成为中国人寿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普惠赋能的生动注解。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强调,建设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又普又惠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作为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中国人寿如何将“保险姓保”理念转化为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近日,新华网实地走访青海多地后,发现中国人寿与国家战略同频、与人民生活共振的切实举措。截至2024年末,中国人寿全集团保险资金直接服务实体经济存量投资规模约5万亿元。作为集团旗下保险资金运用的主平台,中国人寿资产公司投资支持社会民生领域建设规模超过2400亿元,较“十四五”规划期初提升1500亿元左右,增速达160%。
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培育真正的耐心资本,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力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引导保险资金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乡村振兴、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万里黄河第一坝”、“光伏板下养羊群”“超级充电宝送绿电”……在青海,中国人寿为服务民生福祉正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画卷。作为中国人寿集团旗下保险资金运用的主平台,中国人寿资产公司不断加大“投资服务于民生”力度,积极发挥保险资金优势和“头雁”引领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以投资业务带动实体经济发展,全力服务国计民生,让金融“活水”“流”入千企万家,形成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秉持长期投资理念 为清洁能源输入发展动能
“这里就是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龙羊峡水电站。”顺着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海黄河公司”)龙羊峡水电站工作人员的指引望去,黄河水波光粼粼,闪烁着蓝色的光芒,如同无数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大地上,令人心旷神怡。
龙羊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与贵德县之间的黄河干流上,是黄河流经青海大草原后,进入黄河峡谷区的第一个峡谷。1976年,龙羊峡水电站在这里选址建设,成为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同时,龙羊峡水电站也是西北电网的主力电厂,承担着主要调频、调峰任务。
作为集团旗下保险资金运用主平台,中国人寿资产公司秉持长期投资理念,一直以来为黄河上游水电滚动开发、西电东送、西部大开发等重大使命保驾护航。
早在2017年,中国人寿资产公司便80亿元投资“电投黄河(嘉兴)能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债转股基金,用于向青海黄河公司增资。随后在2019年,再次以90亿元股权投资领投青海黄河公司项目,以保险资金周期长、稳定性高等优势有效匹配电力清洁能源产业投资资金密集性、收益稳定性以及投入产出长期性的特点需求,为像龙羊峡水电站这样惠泽千秋的民生工程源源不断地输入发展动能。
“2022年我们电气主接线及363千伏GIS设备改造工程正式投入运营后,电站自身发电升压系统的安全性能和对西北电网供电、调频的稳定性大幅增强!”提到设备技术改造对电力保障能力的提升,龙羊峡水电站工作人员介绍道。
除龙羊峡水电站外,青海黄河公司还建有包括羊曲、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等百万千瓦级在内的19座水电站。截至2025年5月底,青海黄河公司发电总装机容量近2900万千瓦,每年提供清洁电能超600亿千瓦时,可满足约2500万个家庭的年用电需求。
从光伏产业园向西南继续前行,不到一小时车程,记者一行来到了青海黄河公司建设的贡玛储能电站。《金融时报》记者在电站现场看到,上百个白色的储能集装箱整齐排列,蔚为壮观。
“每个集装箱就是一个独立的储能单元,相当于一个‘充电宝’。”青海黄河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电站采用集中式储能系统和35千伏高压级联储能系统技术方案,整个电站总装机规模180兆瓦/720兆瓦时。高压级联储能系统可以通过无变压器模式接入电网,具有单机容量大、能量转化效率高、安全性高、系统协调控制简单以及强电网支撑能力等优点,可以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2025年5月30日,贡玛储能电站正式并网。这座“超级充电宝”的并网投产,将有效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为“青豫直流”外送通道的新能源消纳与电力系统安全注入“硬核”支撑,有力保障青海“绿电”源源不断,更为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做足技术储备。
自2017年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局”以来,8年时间,国寿资产坚守着对青海黄河公司长期投资的承诺,在资金上给予了持续且稳定的支持。“坚守二字,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在国寿资产办公室主任王宇龙看来,作为投研机构,坚守长期投资理念,既是一份担当,也是责任所在,更是价值体现。“我们正从单一能源投资转向‘水风光储’一体化布局。”王宇龙说。
如今,黄河上游的澎湃动能已成为我国发展新范式的现实注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中国人寿的高质量发展正在实现双向奔赴。除青海黄河公司外,中国人寿在“医”食住行、特色消费、能源保障、助力小微企业等领域积极布局。如设立30亿元“中国人寿——中粮1号股权投资计划”,支持品牌粮油加工产能扩建、技术与装备升级等;发起设立200亿元“中国人寿—云南国企改革发展股权投资计划”,创新“央地协同发展”模式支持滇中引水工程,直接受益人口达1500万人,可创造工业增加值5000亿元。
塔拉滩曾经是风沙漫天的戈壁滩,光伏产业园建成后,除了可以发电外,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植被重新长出来,牧民在此放牧羊群,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牧羊”的模式。这些穿梭在光伏矩阵间的“光伏羊”成为当地的新名片。
目前青海黄河公司在海南州生态光伏园拥有21座光伏电站、光伏装机容量6244兆瓦,储能总容量238.9兆瓦。“光伏板减缓了地面水分蒸发的速度、风速,加上园区定期清洗光伏板时带来的水分,均有助于土壤保持湿度,促进植被恢复。光伏子阵区植被覆盖率增至80%,减少荒漠化土地面积100平方千米。”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荒滩变成草场后,光伏企业邀请当地牧民进入园区牧羊,这样不仅减少了光伏园区的除杂草等成本,还让每户牧民年收入增加数万元。此外,光伏企业为当地牧民提供了清洗光伏板、保洁、安保等工作机会,帮助解决就业问题,实现“绿电+生态+民生”三赢局面。
电力的存储与输送离不开配套设施。在贡玛储能电站,一座座白色电池舱整齐排列,风扇发出平稳连续的嗡鸣声。该储能电站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这座电站是“青豫直流”外送通道的重要配套支持项目,今年5月30日电站正式并网。电站投运后能够提高电网调峰能力,降低光伏电站的弃电率。这位工作人员说:“储能电站就像是一个超级充电宝,在用电低谷时把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把电能输送出去,从而降低供需波动。”
离开共和县,记者来到龙羊峡大峡谷,黄河上游龙青段规划中的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龙羊峡水电站就坐落于此。站在龙羊峡水电站观景台上远眺,黄河水被大坝拦蓄成一片碧波浩渺的平湖。电站厂房内,巨大的水轮机在水流的冲击下飞速旋转形成电能,并通过输电线路送往远方。
龙羊峡水电站是西北电网的主力电厂,承担着调频、调峰任务,单机32万千瓦,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60亿千瓦时,库容247亿立方米,是黄河流域库容最大、调节性能优良的多年调节水库。
龙羊峡水电站1976年1月开工建设,1987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设备长期服役导致安全性能下降、隐患增加。2021年底,龙羊峡水电站启动电气主接线及363千伏GIS(气体绝缘开关设备)改造工程。“2022年设备改造完成,电站自身发电升压系统的安全性能和对西北电网供电、调频的稳定性大幅增强。”一位水电站工作人员表示。
“1滴水发11次电”,在黄河上游干流河段,青海黄河公司共有11座大中型梯级水电站,串联成一座“水电走廊”。截至2025年5月底,青海黄河公司发电总装机容量近2900万千瓦,每年提供清洁电能超600亿千瓦时,可满足约2500万个家庭的年用电需求。
光伏电站、水电站等大型项目从前期建设到长期运营维护都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险资金便是支持这类大型项目运行的重要力量之一。2017年,中国人寿出资80亿元投资“电投黄河(嘉兴)能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债转股基金,用于向青海黄河公司增资。2019年,中国人寿以90亿元股权投资领投青海黄河公司混改暨引进战略投资者项目,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这一投资项目由国寿资产受托实施。
从青海共和光伏产业园到龙羊峡水电站,险资的“护航”足迹不仅印证了绿色金融与生态产业的协同发展,更折射出保险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独特定位。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国寿资产合并管理资产规模超6.3万亿元,其中近4万亿元投向实体经济,2400亿元聚焦社会民生领域。
中国人寿的实践并非孤例,而是整个保险行业探索资金运用新范式的生动缩影。从全行业来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34.9万亿元。近年来,保险资金持续发挥规模大、期限长的资金优势,通过债券、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持续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在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对外经贸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认为,保险资金在平衡收益性与社会性、融合金融属性与实体经济需求的过程中,已形成三大核心方法论。一是以“长钱长投”筑牢资产负债匹配的护城河。保险资金凭借“长周期、低波动”的特质,成为填补实体经济长期资本缺口的关键力量。二是以“价值共生”重构长期投资的底层逻辑。在重大民生项目中,险资通过10年甚至20年的陪伴式投资,既分享了实体产业成长的红利,又推动了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三是以“战略协同”激活服务国家战略的乘数效应。保险资金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不仅为重大项目提供资本支撑,又通过市场化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当绿色理念从投资准则升华为行业共识,当“民生温度”成为险资收益函数的关键变量,保险资金已成为实体经济生态的“价值共建者”。这种以长期主义为底色、以国家战略为坐标、以社会价值为考量的投资哲学,正是保险业践行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深层密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典范样本。
青海黄河公司是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以下简称“国家电投”)所属的综合性能源企业,拥有水、光、风、火、储能等多种电源品种。青海黄河公司在青海省的发电量、供电量约占全省六成,是青海省能源供应的主力军。
据青海黄河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立足于“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坚持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重,以保护“中华水塔”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推进清洁能源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截至目前,青海黄河公司全口径发电总装机容量为2893.12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占比95.44%。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海黄河公司不断发展的背后,作为耐心资本之一的险资及时提供了赋能。
2019年12月,青海黄河公司增资“引战”。公司经过释放35%股权募资242亿元,引入了8家战略投资者。战略投资者的加入,不仅为青海黄河公司注入了资本,也增添了公司的活力,相关资金用于开发青海省海南州、海西州等大型能源基地。其中,中国人寿以90亿元股权投资领投,成为青海黄河公司第二大股东,该笔投资由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寿资产”)受托实施。
青海黄河公司相关负责人也特别提到,公司在构筑黄河上游属地绿色生态、开展区域资源连接共享等方面,有着国家电投和中国人寿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加持”。
在海南州共和县的黄河干流上,龙羊峡水电站昂首挺立,拦截湍急的黄河水,将其转化为碧波万顷的水面和长流不辍的绿电。
龙羊峡水电站是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海黄河公司)19座水电站之一,该公司是青海最大的发电企业,电力总装机2893.12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比95.44%,是西北电力发展的重要支撑。2017年,中国人寿以80亿元投资支持青海黄河公司。2019年,再次以90亿元股权投资领投青海黄河公司项目,以保险资金周期长、稳定性高等优势有效匹配电力清洁能源产业的需求,为像龙羊峡水电站这样的民生工程持续注入发展动能。
“1滴水发11次电。”青海黄河公司工作人员这样形容公司所属黄河上游干流河段11座中大型梯级水电站串联起的“水电走廊”。置身龙羊峡水利枢纽观景平台,巨大的水库波光粼粼,黄河水正经水轮发电机能量转换,缓缓流向峡谷深处。
“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曾是当地人口中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的样子。
不过,如今这片海拔近3000米的土地,已不复昔日里饱经风沙的戈壁荒滩模样。若从高处俯瞰,映入眼帘的满是沿着地势连绵的深蓝色光伏板阵列。时值六月下旬,风依旧强劲,但光伏板下,地面已不再裸露干裂,颇有棱角的牧草正在此茵茵生长。
短促的摩托轰鸣声中,有人远远现身于成片的光伏板中。矮下身子从光伏板底下看去,一群黑头白身的羊正在他的驱赶下到这里自得地啃食着青草。
在最初的规划中,这个百万千瓦级的共和光伏园区,本只承担着将无尽的阳光变成绿电的任务。没承想,经光伏电站的建设,曾因过度放牧而消失的植被逐渐恢复,牧民可以在板间放牧,不影响发电,还能获得稳定收入。
这抹高原亮色背后,跃动着一支“耐心资本”。2019年底,中国人寿受托实施90亿元股权投资项目的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海黄河公司”),其主要建设的青海省海南州生态光伏园是其中“绿电、生态、民生”协同发展的一个代表案例。
而青海黄河公司项目,又不过是中国人寿投资支持民生领域建设的一个缩影。
随后在2019年,青海黄河公司采用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公开交易的方式启动混改暨引进战略投资者项目,释放35%的股权,引入了8家战略投资者,募集资金 242亿元。其中,中国人寿以90亿元股权投资再次领投该项目,成为青海黄河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该笔投资是2019年度央企混改引战第一大项目,也是国内能源电力领域最大的股权融资项目。截止到目前为止,根据人寿资产管理公司信息披露显示,青海黄河公司最新资产评估值为571.23 亿元,中国人寿持股价值达到了 152亿元。
拓宽投资边界
国寿资产和青海黄河公司的缘分要从2017年开始。据国寿资产有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寿”)出资80亿元投资“电投黄河(嘉兴)能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债转股基金。
2019年,青海黄河公司采用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公开交易的方式启动混改暨引进战略投资者项目,释放35%的股权,引入了8家战略投资者,募集资金242亿元。其中,中国人寿以90亿元股权投资领投,成为青海黄河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国寿资产受托实施。值得注意的是,该笔投资是2019年度央企混改引战第一大项目、国内能源电力领域最大的股权融资项目。
国寿资产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险资金属于配置型资金,具有规模大、周期长、风险偏好低等特点。保险行业的发展逻辑是双轮驱动,两个轮子要稳定前行,投资端的工作是为了负债端具备更强的风险保障能力。
“1滴水发11次电”,在黄河上游干流河段,青海黄河公司共有11座大中型梯级水电站,串联成一座“水电走廊”。其中,龙羊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与贵德县之间的黄河干流上,是黄河流经青海大草原后,进入黄河峡谷区的第一个峡谷。
龙羊峡水电站作为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承担着主要调频、调峰任务。其单机达32万千瓦,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60亿千瓦时,总库容247亿立方米。2021年,龙羊峡水电站启动电气主接线及363千伏GIS(气体绝缘开关设备)改造工程。
“2022年我们电气主接线及363千伏GIS设备改造工程正式投入运营后,电站自身发电升压系统的安全性能和对西北电网供电、调频的稳定性大幅增强。”龙羊峡水电站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
作为黄河上游的龙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不仅极大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更使下游省区灌溉保证率从56%跃升至80%,托起“沿黄9省(区)”承担的全国约13.4%的粮食供给安全。
记者调研获悉,早在2017年,中国人寿出资80亿元投资“电投黄河(嘉兴)能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债转股基金,用于向青海黄河公司增资。2019年,中国人寿再次以90亿元股权投资领投青海黄河公司项目,匹配电力清洁能源产业投资资金密集性、收益稳定性以及投入产出长期性的需求,为像龙羊峡水电站这样的重大民生工程注入发展资金。这些项目均由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寿资产”)受托实施,为清洁能源建设注入发展动能。
青海不仅水利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也十分充沛。在海拔3000米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塔拉滩海南州生态光伏园,上千万块深蓝色光伏面板整齐排列,颇为壮观。该园区规划占地总面积609.6平方公里,是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太阳能生态发电园,也是目前全球一次性投入最大、单体容量最大、集中发电规模最大的光伏电站群。
股权投资计划与债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等,都是险资另类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保险资金正调整资产配置策略,将另类投资作为重点关注方向之一。
在赵晖看来,如今已进入权益与资本驱动时代,必须重视股权投资,这是时代、趋势和阶段的必然要求,另类投资转型也因此将其作为重点。
就在3月,中国人寿收获了另类投资的果实。
2018年,中国人寿出资80亿元对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下属公司中电投核电有限公司进行增资。增资款用于偿还债务,助力企业降负债去杠杆,为中电核绿色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国家电投核电业务长远发展。
随着上市公司电投产融宣布与电投核能的资产重组,电投核能“装入”上市公司。今年3月,中国人寿公告指,中国人寿作为此次置入资产电投核能的股东,以持有的电投核能26.76%股权作为对价认购电投产融增发的股份,这也意味着中国人寿持股价值达到了15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