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热浪——这份防护指南请查收

   2025-07-27 kongyu1090
核心提示:高温预警连日来,多地气象台频发高温预警,“热浪”一词不断刷屏。这绝非仅仅是“天气热一点”那么简单。高温热浪是“无形的健康

高温预警连日来,多地气象台频发高温预警,“热浪”一词不断刷屏。

这绝非仅仅是“天气热一点”那么简单。高温热浪是“无形的健康杀手”。

这份指南将带您看清热浪的本质、成因、危害并掌握关键防控要点,共同守护健康。

什么是高温热浪?——不仅仅是“天热”

气象学定义:通常指持续性(一般≥3天)的、异常偏高的天气过程,伴随高湿度或强辐射,导致人体感觉极度不适,并对健康、能源、农业等造成显著影响。

简单理解:一场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热量轰炸”。

热浪从何而来?——背后的“推手”

高温热浪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合谋”的结果:

01天气系统“高压锅”

副热带高压(“副高”)称霸:这是夏季热浪的“元凶”之一。它像一个巨大的、稳定少动的“暖锅盖”,笼罩在区域上空。在其控制下,气流下沉增温,天空晴朗少云,太阳辐射毫无阻挡地直达地面,持续加热近地面空气。

大陆暖高压/暖气团控制:陆地上空形成稳定的暖性高压系统,或强盛的暖气团长期盘踞,带来持续晴热。

02全球变暖“加柴火”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增加了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可以说,全球变暖为热浪提供了更“肥沃”的滋生土壤。

03城市“火上浇油”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里密集的建筑、道路(混凝土、沥青)吸收大量热量,绿地和水体减少,空调等设备排放废热,导致城市中心气温显著高于周边郊区,加剧了热浪的强度。

04少雨干旱“助燃剂”

前期降水偏少,土壤干燥,太阳辐射的能量更多地用于加热空气而非蒸发水分,导致气温上升更快更高。

热浪如何攻击身体?——从不适到致命

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渐进且严重的,核心在于人体热平衡被打破,散热机制崩溃。

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大量出汗导致水分和盐分(钠、钾、氯等)快速丢失。即使没感到口渴,脱水可能已发生,引起头晕、乏力、抽筋,血液粘稠增加心脏负担。

体温调节系统过载:

先兆中暑:警报!——警惕大汗、口渴、头晕、眼花、耳鸣、心慌、无力、注意力涣散等症状。体温可能正常或略升(<38℃)。这是最佳干预期!

轻度中暑:警报升级!体温升至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灼热、恶心呕吐、心跳加速、血压偏低。可能出现短暂晕厥。

重度中暑(热射病):极度凶险!体温调节中枢失控。核心体温 >40℃! 皮肤滚烫且可能干燥无汗(也有大汗淋漓者)、意识障碍(胡言乱语、躁动、抽搐、昏迷)。多器官功能衰竭(大脑、心脏、肝脏、肾脏、凝血系统)接踵而至,死亡率极高。

科学应对热浪——做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护者”

核心原则:预防为主,避免暴露,快速识别,紧急降温。

01个人与家庭防护

1.减少暴露,智慧出行

“避”字当头:尽量避免在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通常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进行户外活动或工作。。

外出“武装”:戴宽檐帽、太阳镜;穿轻薄、宽松、浅色、透气的衣物(棉麻或速干面料);涂抹高倍数防晒霜善用工具:带遮阳伞、便携风扇。

远离“烤箱”: 避免密闭无空调空间(尤其是暴晒下的汽车车厢)、拥挤场所。

2.打造清凉“避风港”

合理使用空调是首选(建议26℃左右),注意定时开窗通风。空调不足时,电扇配合凉水盆或湿毛巾增强降温效果。

遮光隔热:白天拉上浅色窗帘、百叶窗或使用遮阳棚,阻挡阳光直射。

物理降温:用湿凉毛巾擦拭身体(重点:颈部、腋下、大腿根部);温水淋浴(避免突然冷水刺激)。

警惕“室内中暑”:通风不良、无空调的老旧房屋、顶层房间同样高危。

3.科学补液,生命之源

主动饮水,定时定量:不要等口渴!每小时主动喝少量水(约200ml)。观察尿液,保持淡黄色为佳。

补充电解质,出汗多时,光喝白水不够,可选择淡盐水、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注意糖分)、自制饮品,绿豆汤、柠檬水(加微量盐)。 远离“脱水剂”,限制咖啡、浓茶、酒精、高糖饮料。

4.调整生活习惯

饮食:清淡饮食,多吃蔬果(西瓜、黄瓜、番茄等补水补钾),少吃油腻辛辣。注意食品安全。

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降低耐热力。

活动:避免高温时段剧烈运动、劳动。如需活动,选清晨、傍晚,缩短时间,增加休息频率,在阴凉处进行。

02救命时刻:识别中暑,分秒必争

1. 高度警惕信号(尤其是热射病):

在高温环境下,若有人出现意识改变(迷糊、胡言乱语、抽搐、昏迷)且体温极高(摸起来滚烫, >40℃),无论有无大汗,立即行动!

2. 黄金救援步骤:

呼救:第一时间拨打120!清晰告知地点、症状(特别强调体温和意识状态)。

快速降温:争分夺秒!核心目标:迅速将体温降至39℃以下。

转移: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

脱衣散热:脱去多余或紧身衣物。

强力物理降温:用冷水(自来水即可)浇淋全身(避开面部)或湿透毛巾包裹全身。用扇子或电扇强力扇风,促进蒸发散热。在颈部、腋窝、腹股沟(大血管流经处)放置用毛巾包裹的冰袋或冷饮瓶。

持续监测:条件允许下,持续监测体温(耳温或肛温更准)。

保持气道通畅:若患者呕吐,将其头偏向一侧,清理口鼻异物,防止窒息。

谨慎补水:患者清醒且能饮水时,可小口喂服含盐分的清凉饮料。若昏迷或意识不清,切勿强行灌水! 等待专业救援。

高温热浪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它不是遥远的新闻,而是真切威胁我们每个人,尤其是脆弱人群健康的“隐形杀手”。理解其成因,认清其危害,掌握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急救措施,是我们在酷暑中守护生命健康的必备技能。

健康不会在热浪中自动幸存,知识、警惕和行动才是我们最强的“隔热层”和“散热器”。 

热浪凶猛,科学是盾。

助编:李玫林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