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证券时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于当地时间6月25日表示,美国将于下周与伊朗就一项潜在的核协议进行会谈。但特朗普在讲话中多次强调,他并不认为此类协议“十分必要”。他进一步补充, 美国将提出与之前在中东局势升级前与伊朗谈判时相同的要求。特朗普还提到,虽然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冲突有可能再次爆发,甚至很快,但美国并不依赖以色列的情报,并且自从空袭行动以来,收集到的情报表明,伊朗的军事基地已经遭到摧毁。他表示,美国不会放弃对伊朗的压力,也不会接管伊朗的石油资源。
特朗普的言辞再度展现了他言辞反复、态度飘忽的一面。就在几天前,在美国打击伊朗核设施之后,他曾公开宣称战争已经结束,和平即将到来,并表示有意与伊朗签署新的核协议。然而,几天后,特朗普的立场发生了急转弯,他开始呼吁伊朗重新启动核谈判,同时也重申了强硬的立场,威胁称如果伊朗继续推进核项目,美国将继续打击伊朗。这里,值得弄清楚的是,核项目和核计划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伊朗而言,他们坚持认为他们只是保留民用核设施,用于生产民用核电。然而,美国和以色列却认为,伊朗的民用核设施本质上就是核武器制造的温床。
以色列目前的态度显得较为谨慎,选择暂时放缓行动,可能与美国在幕后斡旋停火有关。需要指出的是,这次军事打击是否真的摧毁了伊朗的核能力仍然存在疑问。有卫星图像显示,当美国B2轰炸机用钻地弹打击伊朗核设施时,伊朗迅速通过大量车队转移了关键设备,这也使得钻地弹对地下设施的摧毁效果难以确定。同时,伊朗仍然拥有强大的弹道导弹能力,能够威胁到以色列本土。由此看来,以色列并没有完全达成摧毁伊朗核能力和导弹能力的战略目标。很可能,以色列此举仅仅是为了避免进一步消耗其防空导弹库存,而采取了一种缓兵之计。
事实上,伊朗在与美以的对抗中并非第一次被“忽悠”。回顾不久前的关税谈判风波时,美国与伊朗就核问题展开谈判,特朗普曾明确警告以色列,不允许在谈判期间对伊朗发动任何军事行动。伊朗信以为真,放下了警惕,试图通过谈判保全自己的利益。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美以两国在此期间采取了“红脸白脸”策略。美国一边与伊朗进行谈判,而以色列却悄悄对伊朗发射导弹,令伊朗措手不及。
如今,停火协议是否意味着真正的缓和,还是仅仅美国的“缓兵之计”?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中东局势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可控混乱”。油价上涨会导致美国民众的加油费用增加,给白宫带来压力,但如果中东过于稳定,美国的军火商和石油资本就会失去利润。因此,美国采取打一场战争、停一场火的策略,不仅能够有效压低油价,满足选民的需求,还能通过向以色列出售武器赚取丰厚利润,这无疑是美国的“生意经”。从伊朗的立场来看,他们就像夹在两块大石头之间的嫩草,既要面对以色列的威胁,又要承受美国的压力。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也对伊朗心存不满,虽然俄罗斯和中国能够提供外交支持,但在实际问题上,伊朗仍然处于孤立的困境。
面对美以的咄咄逼人,中国也表达了强烈的立场。在一次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的会晤中,中国国防部长董军发表了讲话,指责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不断抬头,霸权主义、霸凌行为对国际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成为全球不稳定的最大来源之一。董军呼吁上合组织成员国加强团结,捍卫国际公平与正义。这番话虽然没有明确点名,但显然是针对当前的美国及其盟友的行为。在此背景下,中国通过这样的言辞向美以发出警告。尽管如此,最终局势如何发展,还得依赖伊朗自身的态度。
6月26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在青岛举行。中国国防部长董军当天主持了会议并发表了讲话。在讲话中,董军提到,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尤其需要上合组织在维护全球安全方面发挥“稳定锚”的作用。中方愿意与各成员国一道,坚持上合组织的初心,弘扬“上海精神”,坚定捍卫国际公平与正义,共同应对安全挑战,推动防务合作稳定发展,为建设一个团结互信、和平安宁、繁荣发展的共同家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