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间,俄乌双方的冲突经历了多次反复,时而激烈,时而缓和,虽然血腥程度不低,但总体还在可控范围内。然而,进入2025年6月后,这场战争似乎开始步入一个临界点。表面上看,双方依旧是你来我往的交锋,实则都在竭力掏出最后的战略王牌,决战的气息越来越浓烈。
仅在短短几天之内,战场上接连发生了三起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这几乎为接下来几个月的局势走向揭示了端倪。
首先是俄罗斯的“斩首行动”正式展开。6月10日,俄军对乌克兰罗夫诺州杜布诺机场发动了一次强烈打击,出动了5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10枚Kh-101巡航导弹。粗略估计,这次空袭的单次打击成本就突破了2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俄军以往极少在单次打击中如此密集使用“匕首”导弹,这次显然是瞄准了极为关键的目标。
杜布诺机场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距离波兰边境仅有45公里。战争期间,这里不仅是乌克兰高层官员往返的枢纽,也承担着西方援助物资的临时中转站功能。更为关键的是,在6月初的几天时间里,泽连斯基的核心幕僚及由德国提供的“狂风”战机和技术顾问几乎同时降落此地。显然,俄方早已将此地盯紧。5枚“匕首”导弹绝非用来对付普通目标,俄军借此释放信号:这里藏有“重要人物”或“关键设施”。至于是否命中,乌克兰未对外公开,俄罗斯也未正式承认。但从动用的武器规模和节奏来看,俄军在战略层面已不再留情,斩首行动是真刀真枪的实质展开。
第二件事是乌克兰展示了反击的底牌——主动袭击俄境内目标。就在俄军进行高强度报复的同时,乌克兰无人机突袭了俄罗斯坦波夫州一处火药厂。该火药厂在俄罗斯军工体系中举足轻重,负责为火炮、导弹及轻武器提供关键炸药原料。火灾与爆炸使工厂短暂停产,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这次袭击背后,乌克兰公开透露,他们已自主研发出具备远程操控能力、能够突破俄防空系统的长航程无人机,并且具备量产能力。这个信息传递的信号非常明确:即使俄军拼命摧毁乌克兰的军工体系,乌方仍然保有对俄本土发动战略性打击的持续能力。简单来说,乌克兰在告诉对手:我还有武器可以反击,不会轻易屈服。
这次袭击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谈判桌上的一张筹码。俄乌和谈正在缓慢启动,乌克兰希望通过战场上的压力,增强谈判中的话语权,避免在谈判中陷入被动局面。坦波夫火药厂的爆炸,实际上是乌方向谈判对手亮出的一张“王牌”。
第三件事情则关乎美国态度的微妙变化。6月11日,美国防长海格塞斯在国会听证会上做出的表态值得关注。面对议员们要求“帮助乌克兰取得胜利”的呼声,他回应称,所谓的胜利并非指乌克兰单纯的军事胜利,而是“结束冲突、停止杀戮,实现持久和平”。这与特朗普政府的立场相符。
这番话透露出一个重要讯息:与拜登政府时期的坚定支持不同,特朗普政府更倾向于追求“体面停火”,而不是在乎乌克兰最终能否完全取胜。换句话说,只要能够稳定局势、阻止资源持续流失,并让美国逐步抽身,特朗普政府并不介意乌克兰在一定程度上做出领土上的妥协。
事实上,特朗普此前已多次表态不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不承诺对乌安全保障,甚至暗示泽连斯基“该让的地方得让”。这反映了美方对现实的精算:援乌成本已高达数千亿美元,战争迟迟无法见到明确结局,北约内部部分成员国态度日趋谨慎,欧洲经济因此受到沉重打击。特朗普深知,这场战争拖得越久,对美国的长期利益反而是负担。
从“蛛网行动”摧毁俄军战机,到俄军的蜂群式反击,再到乌克兰无人机打击坦波夫火药厂,俄乌双方已陷入一种极限拉锯的状态。俄军力图通过系统性破坏和切断补给线困死乌克兰,而乌克兰则依靠有限的远程打击持续对俄本土施压,提升谈判筹码。
与此同时,美国在这个关键时刻悄然调整姿态,可能正一步步将乌克兰推向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当战场的厮杀和外交的角力都拉至极限时,主动权往往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从一方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