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前,一个女人哀怨的眼神让女检察官夏静茹不能忘怀。“可惜我不懂‘读瞳’,无法洞知女人眼神背后的秘密。”镜头切换到一起贪污案的讯问场景,反贪局长方大庆通过“读瞳”,为侦查工作明确了方向,找到了嫌疑人涉嫌贪污犯罪的同伙和证据。“读瞳”破案是不是听起来非常炫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热播大剧《人民检察官》里反贪局长“读瞳”的破案神技引发了网友热议。
《人民检察官》主创团队里有很多一线办案检察官,故事情节以真实案例为素材。可以肯定的是,“读瞳”在办案中确实存在,而并非想象。所谓“读瞳”就是通过对微表情、微动作的观察,探知嫌疑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剧中方大庆通过对被讯问人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观察,判断被讯问人接受讯问时的心理变化,并通过语言刺激,为找到犯罪证据提供了关键信息。
这样的做法在全国检察机关并不鲜见。江苏省镇江市经济开发区检察院就系统归纳了12种办案中经常接触到的“微表情”汇编成册,并运用到具体办案过程中。
通过微表情、微动作捕获的信息可以直接作为定罪依据吗?当然不能。再有经验的办案人员都不能凭借“读瞳”所形成的内心确定在法庭上指控犯罪。证明犯罪的只能是确实、充分的证据,而定案的依据只能是有证据证明的犯罪事实。
剧中,在对一起涉嫌奸杀幼女案嫌疑人的微表情、微动作进行分析后,方大庆说:“我可以基本确定他是真凶。”但这是同事之间交流观点和看法,这种确定并非法律意义上的确定。正如夏静茹随后所说:“我知道不能成为证据,但这使我心里更有底了。”
检察官办案时要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善于观察是一项基本功。从“读瞳”的运用我们不难发现,在与罪犯“过招”的过程中,检察官真的是用尽了“洪荒之力”。不仅深谙法律知识,还善于在蛛丝马迹中发现破绽,熟练运用犯罪心理学。检察官用“读瞳”术又将破获什么样的贪腐大案呢?一起追剧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