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及省、市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在市司法局的指导下,廊坊市法治建设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充分发挥法治建设社会第三方组织职能,积极调动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以下简称“监督员”)力量,深度参与全市“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一、强化基础保障与能力建设,夯实社会监督根基
研究会受市司法局委托,承担监督员联络、培训与管理服务职责,针对监督员来源广泛但监督专业知识相对欠缺的实际情况,
系统化培训赋能。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监督质量”系列培训计划(共十期)。已成功举办两期专题培训,聚焦“涉企行政检查规范要点”及“监督员在专项行动中的职责与路径”,采用“现场+视频”形式,有效提升监督员依法监督、精准监督的能力。
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自7月起开展贯穿全年的“我为行政执法监督建言献策”主题活动。通过定期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案卷观摩评查等多种形式,畅通监督员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履职难题,收集意见建议,促进履职能力提升和监督效果强化。
二、创新激励机制与参与路径,激发社会监督活力
为充分调动监督员参与专项行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健全激励导向机制。研究会牵头制定并试行《廊坊市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奖励办法》。明确对积极参与活动、提出高质量意见建议被采纳、发表优秀监督成果、提供有效违规线索等突出表现的监督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树立鲜明激励导向,拓展监督员价值实现空间。
鼓励“一线监督”与“企业代言”。引导监督员深入企业、贴近一线,“闻监督难闻之事,言企业难言之语”,聚焦违规检查、选择性执法、执法不公等损害法治营商环境的“四类”突出问题,积极发现、收集、反映监督线索,架起企业与执法机关之间的沟通桥梁。
三、融入核心环节与专业支持,彰显社会监督实效
研究会积极组织监督员深度嵌入专项行动关键环节。
深度参与专项行动运作。根据市司法局统一部署,研究会选派具备监督专长的会员(部分同时为监督员)参与专项行动专班日常事务工作,承担信息核实、反馈及提出建议等具体任务,将社会监督视角融入行动实施过程。
专业助力执法案卷评查。在7月市级行政处罚案卷集中评查(涉及167件案卷)中,研究会抽调6名具有丰富监督经验的专业人员提供现场答疑和专业支持,并选派2名业务过硬的监督员对评查过程进行全程现场监督,确保评查工作的公正性与专业性,提升评查结果公信力。
下一步, 研究会将在市司法局的指导下,持续深化自有经费使用效能,进一步完善监督员履职保障与激励机制,拓展监督员参与行政执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围绕“阳光执法”系统的应用监督、涉企检查计划执行的合规性监督等重点领域发力,推动形成社会监督与政府内部监督的良性互动,为我市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坚实的第三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