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旨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效控制流行,减少病毒性肝炎相关和肝癌的发生及其导致的死亡,朝着“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迈进,为健康中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据了解,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肝炎病毒。各型病毒性 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缺乏、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肝炎表现为急性感染,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粪便污染饮用水源、食物、蔬菜、玩具等可引起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可致暴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多为散发性发病,输血后甲型肝炎极罕见。
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戊型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免疫抑制患者感染后,可进展为慢性,甚至肝硬化。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血液、垂直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暴发流行均由粪便污染水源所致,散发多由不洁食物或饮品所引起。
那么如何预防病毒性肝炎呢,做好如下几点很重要:
第一,规范行为。甲肝和戊肝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感染,一般多由于粪便污染水源、食物造成传染。预防感染主要依靠良好的卫生习惯:
(1)牙刷等私人物品避免与他人混用。
(2)饭前便后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3)勤洗澡、勤换衣、勤晒被褥。
(4)不吃生食、不喝生水。
(5)注意外购的肉类熟食,充分加热后才可以食用。
乙肝和丙肝主要经血液、性、母婴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预防感染应避免到不正规的诊所拔牙、补牙;避免到不正规的机构文眉、文身;私人物品避免混用;已经感染乙肝的孕龄期妇女,及时到医院检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母婴阻断;有男男同性性行为者或有多个性伴侣者,均需使用安全套并定期检测。
第二,及时接种疫苗。乙肝疫苗和甲肝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全面接种乙肝疫苗,能够有效降低乙肝病毒感染风险。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6个月分别注射第2、3针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下降。一般新生儿出生注射3针疫苗后1个月,97%的人都可测到表面抗体;第2年仍保持在这一水平;第3年降到74%左右,抗体滴度也下降。
此外,我国目前还有甲型肝炎疫苗及戊型肝炎疫苗可供接种。建议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到肝病科咨询疫苗接种的相关事宜。
第三,严格戒酒。酒精是引起酒精性肝病的唯一原因,也是其他慢性肝病的主要诱因。长期饮酒史是诊断酒精性肝病的基础。判断标准:饮酒超过5年,男性每天乙醇摄入量≥40克、女性≥20克,或近两周内大量饮酒,每天乙醇摄取量≥80克,乙醇计算量=饮酒量(毫升)×酒精度数×0.8。对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来说,无论哪种类型的酒都应禁止饮用。研究表明,戒酒4~6周后,肝内沉积的脂肪肝就会有很大程度缓解。
第四,合理膳食。脂肪肝是危害肝脏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的膳食结构以及积极体育锻炼是改善脂肪肝的关键。我们要注意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碳酸饮料、高糖食物,推荐清蒸、煮、炖、拌等烹饪方式,增加纤维和优质蛋白质摄入量。
第五,避免应用肝损害药物。药物性肝损害也是常见引起肝病的原因之一。由于其早期临床症状较轻微,常常被忽视,建议大家要避免长期应用有肝毒性的药物,在用药过程中注意定期监测肝功能。
健康人群每年做一次全面体检了解身体状况。有慢性肝病的人群,建议每3~6个月到专科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已有肝硬化或者肝癌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监测病情变化。